浙江省化学品安全协会欢迎您!

专业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动态专业知识

氧化还原反应之氢负理论

作者:张福利 来源:制药工艺论坛 发布时间:2022/05/05

       在有机化学这门学科中,氧化还原反应尚存在诸多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的问题。氧化还原的机理尚不清晰,不少氧化还原反应归类为自由基反应,无形中增加了神秘色彩。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巨大,安全生产管理压力山大。本文在笔者“化学反应的本质在于电子重新分配-从H说起”演讲稿基础上,从氧化还原反应机理角度,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 氧化还原定义

       ■ 硼氢化钠(钾)

       ■ 其它金属还原剂

       ■ 氢气还原

       ■ 生物酶还原  

       ■ 氧化反应

       ■ 氧化还原的本质

       ■ 卤化反应

          结 论    





       01、氧化还原定义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氧化(狭义):一个化合物与氧反应,叫氧化反应。比如吡啶与活性氧反应得到氧化吡啶。

       其机理为吡啶N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进入O原子的空轨道(笔者常常提醒机理解析初学人员,眼里要有孤对电子,也要看到空轨道)。

       氧化(范围更广):H被杂原子取代,或脱H反应也称为氧化反应。

       还原(狭义):双键加氢(氢化)或杂原子被H取代(氢解),称为还原反应。

       这尚不是广义的氧化还原定义。欲知广义的氧化还原定义,且听下文分解。


       02、 硼氢化钠(钾)


       NaBH4和LiAlH4都是还原剂,但还原能力不一样。NaBH4可以还原酮和醛为醇,而LiAlH4活性高,可以还原酯、羧酸、酰胺等为醇,后者的缺点是易燃易爆、价格昂贵。


       笔者仔细琢磨还原反应,有这样一种直觉:还原反应与负氢或氢负(H-)有关,但氢负不能太负!(注:本文为方便起见,统一用“氢负”表示)。这与笔者的经历有关:上世纪80年代,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王其灼先生指导研究生将硼氢化钠(钾)和路易斯酸(lewis acid)比如AlCl3组合,显著提高硼氢化钠(钾)的还原能力,其还原能力可以与LiAlH4媲美,给予本人深刻印象。


       后来,有人利用硼氢化钠(钾)和质子酸比如硫酸、磷酸组合,也可以提高硼氢化钾的还原能力(因为质子酸为液体,加料方便),将手性氨基酸直接还原为氨基醇。


       为何加lewis acid就能提高硼氢化钠(钾)的还原活性?我们来看硼氢化钠(钾)的其中一种制备方法:以下几个图片来自《有机化学结构与功能》(k. Peter et al,戴立信、席振峰、王梅祥等译):

       可以理解为,强碱负氢离子的电负性被分散到四个H上,形成氢负(H-),但不是太负,H-就是还原剂。理论上硼氢化钠(钾)四个氢可以利用三个。


       03、 其它金属还原剂


       其它金属还原剂:LiAlH4,Red-Al,DIBAL-H,Et3SiH

       我们认为这些还原剂与元素的电负性有关(注意C左下方元素)。

       经过计算,我们可以总结规律:碳元素左下方相邻的三个元素与H电负性差为负数(不是那么负),这几个元素与H化合就变成了还原剂。

       笔者感叹,元素周期表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赶得上中国的八卦图吗?),掌握了其中规律就可以派上很多用场。

       我们最近使用一种新还原剂,其还原的道理与上述三乙基硅烷如出一辙,但反应收率更高。与之类似的还原剂还在不断增添新品种。


       各种各样的还原剂之所以都有需求,我个人以为:化学反应需要挑选(筛选)一种合适的试剂。这种试剂的活性与底物所需能量适配,容易发生“共振”,一旦筛选到合适的试剂,反应收率高、副产物少,纯化简便(纯属个人猜想)


       04、 氢气还原


       一般认为氢化反应是自由基反应,但我们也可以用极性反应来解释。


       如果H2瞬间极化为H+—H-,H-进攻双键一端,π键电子转移到双键另外一端,形成碳负离子。碳负离子从溶液中抓一个氢质子,那是分秒之间的事! 



       如果一个化合物结构中既有双键又有羰基,哪个基团优先被还原?稍有经验的同行对以下结论不会有异议:

       猜想氢气形成的氢负(H-)极性更小(更靠近中性),烯烃优先反应,而NaBH4 形成的氢负(H-)极性相对来说略大,与羰基更加般配。


       05、 生物酶还原


       羰基还原酶催化还原酮为手性醇,也可以用“氢负理论”来解释。


       氢负(H-)进攻羰基碳,得到氧负离子……如前所说,氧负离子从溶液中抓一个氢质子,那是分秒之间的事!

3.png

       那么这个氢负从何而来?生物催化中的氢负(H-)通过辅酶(NAD+-NADH)转移。氢负进攻吡啶环对位碳,将NAD+转化为NADH。脱氢酶、还原酶、辅酶构建一个催化体系,源源不断将丙醇的H-转移到底物上。

4.png


       06、 氧化反应


       关于还原反应的讨论暂且告一段落,我们转向氧化反应。


       本人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之“阴阳理论”推演:H+是酸,-OH是碱;现在假定H-是还原剂,那么+OH就是氧化剂!

       比如,过氧化氢的氧化作用与+OH有关

       例如:乙酸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过氧乙酸的机理

       推而广之,凡是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大多与H- 有关。《有机人名反应机理新解》列举了多个氧化还原反应案例,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氧化还原反应与“氢负”转移有关。比如Swern氧化反应:

4.png5.png



       这是以DMSO与草酰氯组合为氧化剂,将醇氧化为醛(酮)的案例。其中,氢负(H-)从与O相连的C上转移到S=C键上的C上。原文献机理解析之所以不合理,就是因为没有分清H-与H+的差别。 


       引入氢负理论,氧化反应的神秘面目就逐渐清晰了:


       1)本人前一篇微信文章——“多才多艺的硝酸和亚硝酸”揭示了硝酸氧化反应,真正的氧化剂不是硝酸(HNO3)而是氧气(O2)。


       2)在Udenfriend反应和Fenton反应中,Fe3+与Fe2+组成一个催化体系,加速氧化进程,这是制剂氧化降解和废水处理中经常遇到的重要问题。


       3)双氧水的制备。百度了一下的H2O2制备过程:“乙基蒽醌法是工业制备过氧化氢的方法。其工艺为烷基蒽醌与有机溶剂配制成工作溶液,在压力为0.30 MPa,温度55-65℃、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通入氢气进行氢化,再在40-44℃下与空气(或氧气)进行逆流氧化,经萃取、再生、精制与浓缩制得质量分数为20%-30%的过氧化氢水溶液产品”。

0.png


       特别提醒读者不要将反应循环图与机理解析图混淆。机理解析如下:

1.png


       07、 氧化还原的本质


       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一个反应只要电子发生偏移,意谓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比如CH4氯化为CH3Cl,氢原子被氯原子替换,由于氯元素电负性大,我们可以理解为成键的一对电子偏向于氯,这叫氧化。反之,当氯原子被氢原子替代(CH3Cl→CH4),成键的一对电子偏向于(恢复)原位,这叫还原。


       我们不禁要问:电子不偏不倚、保持不动的反应有多少呢?


       结论:我们认为,氧化还原是后天人为约定的一个概念,实质就是一般的极性反应。可以站在另一高度,统一用电子转移理论来解释:(见下表)

1.png


       08、 卤化反应


       行文至此,一个长期困惑本人的问题,现提出来与大家讨论:卤化反应是自由基反应吗? 


       关于卤化反应,《基础有机化学》认为是自由基反应,并列举了5个证据:

1.png2.png


       本人经过认真思考,有两个疑问:


       1)如果卤化反应是自由基反应,还应该有两个苄基聚合的产物和H2生成才对啊?!

       但实际上副产物仅仅HCl或HBr,并没有氢气和二聚体生成(图片来自于《基础有机化学》)

       2)溴素参与的取代反应为极性反应,大家对此没有异议(如下图)。为什么与氯同一主族的氯气参与的取代反应就是自由基反应呢?

       因此,笔者大胆假设:氯化反应也是极性反应!


       我们假定C-H和Cl-Cl键在外部赋能(加热或光照)的情况下瞬间极化(与前文H2在催化剂表面还原烯烃类似),可以用极性反应来解释氯化反应,没有必要将氯化认定为自由基反应(“自由基机理是个筐,解释不了就往里装”):

       但是问题来了:


       仔细观察,貌似不对啊!与苄基相连的取代基明明是正(H+),怎么摇身一变就变成负(Cl-)了呢?


       换句话说,碳原子刚才扮演的是“负”角色,怎么就变成“正”角色了呢?


       看来用极性反应来解释氯化,确有“难言之隐”-所以教材用自由基机理来解释,一了百了


       本人一时也无法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虽然“心有不甘”,只好就此作罢


       疫情期间,长期封闭在家,正好有时间重新阅读《西游真解》。


       从小到大一直以为《西游记》是以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为原型,是一本宣扬佛学的小说。认真读完《西游真解》-陈肯著,恍然大悟——《西游记》是一本“修道”的书,而且作者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扬佛学,而是“崇道贬佛”,出处都是比喻,文学化了而已。

1.png2.png


       简单来说,在五行中,孙悟空代表庚金,猪八戒代表壬水,因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必须经历角色互换,庚金丢掉“红孩儿”变辛金(肺以绝心之火),壬水去掉“黑水河”变甲木(肝以绝肾之水),然后“金木交并”……最后修道成仙(哈哈)。


       这真是一本颠覆三观的书!笔者受此启发,提出氧化还原反应之“阴阳互换”假说。

7.png

       接下来,笔者进一步提出更多“阴阳互换”的例证:


       1)金属有机反应


       在有机反应中,极性颠倒的例子并不罕见,比如Mg、Zn、Pd参与的反应就会发生极性颠倒的现象。笔者认为,“阴阳互换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普遍特征”,反过来说-“阴阳互换一定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比如,卤代烷R-X与Mg反应生成格氏试剂,烷基从正离子变成负离子。按照上述说法,我们预言Grignard反应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果然不出所料,醛或酮与Grignard试剂反应得到醇,发生了还原反应!

8.png


       2)用H2O2可以将Br和Cl角色转换


Br- + +OH = Br-OH

Cl- + +OH = Cl-OH

9.png

       大家看到,Br- 与 +OH结合,溴离子贡献一对电子用来成键,但是羟基(OH)的拉电子能力更强,两者的极性发生反转。


       或许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OH拉电子能力比Br、Cl强呢?


       Br、Cl的电负性不难从前面表格中查到,OH是一个基团而非一个元素,表格中没有OH的电负性数据。


       笔者记得一本书里有OH的电负性数据,可惜疫情原因不在身边。情急之下,笔者想出一个估算基团电负性的简易办法:


       我们用Chemdraw软件模拟CH3OH和CH3Cl、CH3Br的1H-NMR。

10.png


       本人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辨析”已经说明:与碳相连的基团吸电子能力越强,与碳相连的H就朝低场方向移动(即核磁位移ppm值越大)。从下面三图可以推算-OH的电负性比Br、Cl更大。

       因为氯气和溴素使用过程中有一定危险性,医药化工企业需要取得一定资质方可正常使用。缺乏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变通办法:


HCl + +OH = Cl+

HBr + +OH = Br+

14.png

       由于溴素价格昂贵,生产的溴盐需要回收。采用HBr-H2O2溴代的好处在于:原子经济性好,避免了回收溴的麻烦。


       结 论

       机理解析是站在另外一个高度看问题。在这里,没有亲核反应、亲电反应之分,也没有什么“加成”规则、“消除”规则,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人为约定”的概念(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就是极性反应,反之亦然,极性反应就是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大部分自由基反应也都可以用极性反应来解释。


       在极性反应中,只要大家按照陈荣业老师总结的极性反应三要素(如下图所示),时时留心结构-活性的关系,时时留心反应位点的外层电子和空轨道,同时也不要忽视体积最小的氢原子,按照“机理解析基本规范”行事,我们就行走在机理解析的光明大道上。



   补记   

       有人说“人与人的争吵,往往在于定义不同”。

0.png


       笔者从机理解析出发,将以往的自由基反应比如氢化、氧化、氯化等与自由基聚合反应(链式反应是其特点)区分,并非一概否定所有的自由基反应。



       笔者认为基于实验现象提出不同的观点,对已有机理解析进行补充、修正或换个角度进行理解,或许更直观形象、更有利于在现实生产中发挥指导作用,这也是科学发展的特点。



       至于有人问我:“你的说法有相关报道吗?”本人只能勉强回答:“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一时记不得哪位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多数人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谨以此言与诸君共勉!


张福利  202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