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捕捉”1.5万吨二氧化碳 首个示范项目落地兰溪电厂
把二氧化碳“捕捉”起来,它的用处超乎想象。
3月10日上午,伴随着机器轰鸣,全国首个煤电碳捕集与矿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项目——浙能兰溪CO₂捕集与矿化利用集成示范项目正式开工。
“浙江省CO₂年排放量约4.5亿吨,其中火电行业CO₂年排放量约2亿吨。在燃煤电厂实现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是我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支撑。”浙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仲明说。
既然命名为“捕集”,那么技术核心就在于如何从含有CO₂的混合气体中,用一张“大网”抓住它。
浙能集团旗下天地环保科技总经理胡达清告诉记者,团队创新研制出一种特殊的吸收剂,“吸入CO₂的部分会像水油分离一样沉淀下来,只要把下层沉淀物取出加热,抓到的CO₂又能重见天日”。
减碳项目同样要考虑降低能耗。在捕集过程中,只需为部分吸收剂加温,大大减少所需的燃料,实现吸收剂再生能耗低于2.4吉焦/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如何产生效益,二次利用很关键。项目在国内首次将矿化加气砌块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胡达清说:“烧制建筑用砖就像蒸馒头,用CO₂代替蒸汽,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CO₂就能永久封存到砖块里。”不需要通过燃煤生产蒸汽,还能将工序时长缩短一半,矿化利用过程也能节能减排。
据统计,20万方砌块可以固化1万吨CO₂。此外,浙江发达的冷链产业对干冰有较大需求,1吨CO₂可以制售0.8吨干冰,也是捕集CO₂的一大利用方向。
据了解,浙江省科技厅于去年6月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编制技术路线图,深入实施“双尖双领”计划,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科技攻关,该项目正是其中之一。
下阶段,浙江省将深化碳捕集技术研究并完成中试验证,完成高效碳捕集塔器等核心设备的设计优化及工艺包定型,同时研发形成适应工业规模CO₂矿化利用的建材配方。
本次项目落地浙能兰溪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项目总投资约8200万元,由天地环保和浙江大学组成技术团队,设计规模为每年捕集1.5万吨CO₂,相当于1.5万亩森林每年吸收CO₂的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