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吉县的灶台前,一簇蓝色火焰正安静跃动——它不只温暖了灶膛,也点亮了“两山”理念的的实践新图景。
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二十年生态发展之路,如今因天然气的注入愈发鲜活。2022年,浙能天然气集团在此启动“送气下乡”工程,把清洁能源送入千家万户。至今,该项目已覆盖近10万户家庭、近700家企业,每年减少超30万吨碳排放,相当于新植15.6万亩竹林,让“两山”理念可触可感。
从这片茶山竹林出发,浙能天然气集团将这份对“生态与发展共生”的追求,融入天然气产业链每一段脉络,将“两山”理念书写得愈发清晰。
伊犁河谷的风携草木的清香拂过浙能新天煤化工装置区,在这里,煤化工早已摆脱“高污染”的固有标签。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体煤制气项目,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用于环保设施建设,用实打实的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传统煤化工产业向生态友好型转型的有力证明。 厂区内,绿色生产的技术底气扑面而来:国内化工领域单体规模最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项目——蓄热式热氧化装置持续高效运转,自主研发的酸性气处理+氨法脱硫整体组合工艺精准控污,双重技术加持下,大气污染物实现超低排放;生产废水经生化处理、循环回用等全链条工艺深度净化,最终达成“废水零排放”的硬指标。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新天煤化工以能耗“双控”为导向、技术创新为引擎,从生产源头降本减耗,将煤耗、水耗等关键指标推向同行业领先水平。 厂区外,1860亩碳汇林绿意盎然,工人们穿梭林间照料着挂满枝头的干杏。这片林地不仅是守护生态的天然屏障,更成了承载产业扶贫使命的“民生林”:每年可创造30余个就业岗位,直接解决当地18户居民的就业难题。在此,“林地涵养生态+碳汇释放价值+产业带动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落地生根,让能源项目建设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新路径。 浙能温州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的边坡上,滴灌喷头将再生水均匀酒向植被,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绚丽彩虹--这幅生态图景的背后,是浙能温州LNG公司破解污水处理难题、推动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时间拉回今年7月前,站内污水处理依然是棘手痛点:生活污水经初步处理后,需依赖专车外运处置,不仅每年的外运费用、设备维护成本及水资源采购开支达7位数,持续攀升的经济成本与人力压力,更成了制约发展的“拦路虎”针对污水处理痛点,公司创新打造“污水内循环“方案:抽污水罐原水,经”混凝沉淀+膜过滤”净化后,通过新管网直供边坡绿化,还攻克管道耐腐、水压适配难题,实现系统全自动运行。项目投用后,日均处理污水近百吨且全用于灌溉,成功构建“污水收集-深度处理-绿化灌溉-生态改善”的绿色闭环,其模块化设计便于后期扩容,未来可拓展至洗车、降尘等场景,让“治污负担“变“生态财富”。不止于污水处理,公司还将节能触角延伸至用电、用气、用药等生产生活全环节,以精细化管控抠细节、靠技术突破提效率,在持续拧紧“能耗阀”的同时,精准算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账” 走进浙能六横LNG接收站施工现场,不见扬尘漫天、不闻异味刺鼻,处处透着”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理念。 尘土,在这里被精准管控,易扬尘物料统一覆盖,施工垃圾即产即清;资源,在这里高效利用,桩基施工产生的泥浆经多级沉淀形成的清水回用于降尘,钢材”量体裁衣”式的预制降低了加工损耗量;技术,在这里向新跃升,自动焊接技术推广使烟尘排放降低20-40%,智慧工地平台实时感知扬尘、声、温湿度,以数据驱动施工优化与风险预判,将被动治理转为主动防控;绿色,在这里向下扎根,开辟绿地、培育鲜花,营地实施雨污分流,处理后的中水回用于绿化浇灌,休闲广场、健身设施与绿植相映成趣,构建出生态、节能、宜居的临时家元。 在浙能燃气平湖市天然气门站内,一段段管道将数个装设备贯通连接,仪器表盘上跳动的数字实时追踪着氢与天然气分子的碰撞与融合。 这里是全国首个城燃-氢能制储掺输分用一体化示范项目现场,覆盖绿电制氢、管道储氢、天然气掺氢、管道混输、含氢天然气分离以及掺氢天然气燃烧利用全产业链。2024年,该项目更是成功开展国内首次城镇燃气30%掺氢燃烧和分离试验,填补了我国利用在役城镇燃气设施进行高比例掺混氢气试验的空白,为实现氢能输送技术自主可控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