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化学品安全协会欢迎您!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动态综合新闻

2025中沙投资论坛在宁波召开

作者:于聪 汪爽 来源:中化新网 发布时间:2025/10/24

       10月23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石化联”)主办的“2025中沙投资论坛”在浙江宁波隆重开幕。本届论坛由中国石化联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主持,论坛汇聚了中国-沙特两国政府机构、能源化工企业、研究机构的近200位代表现场参会,同时通过线上平台吸引了数万人次观看。时值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与中沙建交35周年的关键历史节点,本届论坛通过政策指引、学术赋能、产业实践三大维度的深度对话,达成了双方深化合作、共谋绿色未来的战略共识。

政策领航:锚定战略契合点,构建合作新框架

       政界代表从国家战略高度诠释了合作的时代意义与实施路径,为双边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与方向指引。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崔琳在致辞中阐释了中沙能源合作的根基。他指出,中沙两国在能源领域存在天然的互补性,沙特作为全球最可靠的能源供应者,拥有2591桶油当量的丰富储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与炼化国,2024年原油进口量达5.53亿吨,每进口六桶原油就有一桶来自沙特。资源与市场的精准匹配,成为打造中沙能源合作共同体的坚实基础。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深度对接的背景下,中沙合作已从单纯贸易往来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核心支柱。延布炼厂、福建古雷乙烯项目等标志性项目的推进,彰显了双方互利共赢的务实底色。

       针对未来合作,崔琳提出三大关键路径:一是优化企业合作环境,提升要素跨境流动自由度,助力合作项目"建得成、运营好、能共赢";二是加强战略协同与合作模式创新,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共同开拓中东、非洲、东盟等新兴市场;三是推动能源石化领域全方位合作,从资源端的联合开发到制造端的技术推广,再到下游高端产品的协同创新,构建全产业链合作体系。

       沙特投资部原石化项目负责人Tariq Bakhsh通过视频连线表达了沙特对华合作的坚定决心。他表示,2025年作为中沙建交35周年,见证了两国合作规模的跨越式发展。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共同挑战,沙特正通过2030愿景推进经济多元化转型,在可再生能源、特种化学品、汽车零部件等领域有大量合作机遇。沙特凭借其连接东西方的战略区位优势,已成为全球投资热土,期待与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展更深层次合作。

学术赋能:破解发展难题,指引转型方向

       基于深入的科学研究,学界专家通过前瞻性分析与报告,为中沙合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路径。

       复旦大学研究员谢玮围绕《双碳背景下的中国石化产业》白皮书展开深度解读,揭示了石化产业在绿色转型中的核心地位与现实挑战。她指出,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30%。在人口占比18%的背景下,其人均碳排放水平仍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石化产业,直接关联着600多万人的就业。石化产业的绿色转型至关重要,须统筹兼顾经济繁荣、就业稳定与环境改善的多重目标。

       谢玮提出,中沙在石化产业绿色转型中存在显著的合作空间。沙特阿美在低碳原油生产方面占据优势,其原油上游碳强度比行业平均水平低50%-70%,有机会帮助下游企业大幅降低碳足迹。而中国在炼化工程建设、产业链整合方面经验丰富,双方可通过减油增化、源头降碳、碳足迹追溯等路径协同发展。她强调,沙特阿美正在研发的从石油到化学品转化率70%的技术,若能成功应用,有机会使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50%左右,为全球石化产业绿色转型提供革命性方案。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在《中国—海合会能源转型合作机遇研究》预发布环节,展现了区域合作的广阔前景。该研究由45位中外学者历时两年完成,包括中国石化联研究团队。研究聚焦传统能源升级、低碳能源发展、能源效率提升三大主题。沙特作为传统石油大国,正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未来有望成为氢能、绿色电力的出口国;而中国在风能、光伏、电池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双方可在沙漠光伏开发、地热利用、CCUS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能源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潮流,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以下简称“GCC国家”)的转型成功将为全球化石能源国家树立典范,也为中沙拓展数字化、关键矿产、循环经济等合作领域提供新空间,助力应对全球发展不确定性。

       庞广廉补充介绍,中国石化联团队深度参与了该研究的编撰工作,系统梳理了我国与GCC国家在炼化领域取得的合作成果,实现了从传统“贸易关系”向“共同投资、共同运营、共同发展”的价值链深度合作转型升级,体现出我国与GCC国家在产业布局、技术路线和政策体系上的互补性。他强调,企业通过融合减油增化策略与产业链纵向延伸战略,可显著提升竞争力,标准互认和产能合作园区共建将成为未来企业合作的重要方向。

产业实践:凝聚合作共识,探索落地路径


       复旦大学研究员谢玮围绕《双碳背景下的中国石化产业》白皮书展开深度解读,揭示了石化产业在绿色转型中的核心地位与现实挑战。她指出,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30%。在人口占比18%的背景下,其人均碳排放水平仍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石化产业,直接关联着600多万人的就业。石化产业的绿色转型至关重要,须统筹兼顾经济繁荣、就业稳定与环境改善的多重目标。

       谢玮提出,中沙在石化产业绿色转型中存在显著的合作空间。沙特阿美在低碳原油生产方面占据优势,其原油上游碳强度比行业平均水平低50%-70%,有机会帮助下游企业大幅降低碳足迹。而中国在炼化工程建设、产业链整合方面经验丰富,双方可通过减油增化、源头降碳、碳足迹追溯等路径协同发展。她强调,沙特阿美正在研发的从石油到化学品转化率70%的技术,若能成功应用,有机会使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50%左右,为全球石化产业绿色转型提供革命性方案。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在《中国—海合会能源转型合作机遇研究》预发布环节,展现了区域合作的广阔前景。该研究由45位中外学者历时两年完成,包括中国石化联研究团队。研究聚焦传统能源升级、低碳能源发展、能源效率提升三大主题。沙特作为传统石油大国,正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未来有望成为氢能、绿色电力的出口国;而中国在风能、光伏、电池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双方可在沙漠光伏开发、地热利用、CCUS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能源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潮流,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以下简称“GCC国家”)的转型成功将为全球化石能源国家树立典范,也为中沙拓展数字化、关键矿产、循环经济等合作领域提供新空间,助力应对全球发展不确定性。

       庞广廉补充介绍,中国石化联团队深度参与了该研究的编撰工作,系统梳理了我国与GCC国家在炼化领域取得的合作成果,实现了从传统“贸易关系”向“共同投资、共同运营、共同发展”的价值链深度合作转型升级,体现出我国与GCC国家在产业布局、技术路线和政策体系上的互补性。他强调,企业通过融合减油增化策略与产业链纵向延伸战略,可显著提升竞争力,标准互认和产能合作园区共建将成为未来企业合作的重要方向。

产业实践:凝聚合作共识,探索落地路径

       在"中沙能源与石化产业链的协同与共赢"座谈中,中外企业代表围绕产业链整合、国际化合作、技术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专家柯晓明提出,中沙合作已从油气贸易(1.0阶段)、炼化项目投资(2.0阶段)迈向能源转型合作伙伴(3.0阶段),未来应重点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新材料转型升级、CCUS与绿氢等颠覆性技术领域加强合作。他呼吁建立中沙能源转型专项基金,通过政策协同、人文交流等方式保障合作可持续推进。

       荣盛石化集团高级副总裁郑国栋分享了民营企业与国际巨头合作的成功经验。荣盛石化与沙特阿美达成深度合作,沙特阿美入股10%成为第二大股东,每天为其供应48万桶原油,使其成为沙特阿美在华单一最大原油用户。郑国栋表示,这种双向投资模式为中国民营石化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机遇,但也面临产业生态差异、标准体系不互认等挑战,希望加强中沙石化行业标准互认,助力中国企业更好地发挥工程执行、供应链整合等优势。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勇强以华锦阿美盘锦一体化项目为例,诠释了"珠联璧合"的合作理念。该项目投资837亿元,将于2026年投产。通过整合中方的制度优势、营销体系与沙方的先进治理理念、国际化视野,实现了文化融合与优势互补。

       华锦阿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裁钟璐玮则强调了沙特阿美长期主义理念对中国企业的启示,认为在行业低谷期,企业应在规范合规与效率提升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盛虹集团总裁助理兼营销中心总经理王逸飞表示,沙特阿美是盛虹原油供应最稳定、重要的合作伙伴,期待与沙特在绿氢技术领域深化合作。同时他指出当前中国石化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经济低迷等问题,建议推进“反内卷”关停老旧高能耗装置,行业抓住欧洲产能退出窗口期扩大出口,企业聚焦高端化与差异化以提升竞争力。

       在“中沙能源合作下的低碳与循环经济路径”座谈中,企业代表聚焦绿色转型的现实挑战与解决方案。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戴家权介绍了中石油将传统油气田转型为“地热田、绿电田、绿氢田、CCUS田”的创新实践,通过地热供暖、光伏并网、绿氢输送、二氧化碳封存等技术应用,实现了传统能源产业的绿色升级。他指出,行业低谷期正是练内功的关键时期,企业应立足长期主义,通过技术创新穿越行业周期。

       阿美亚洲公司副总裁艾曼・阿尔加姆迪表示,沙特阿美始终将互信、共赢、长期主义作为合作的核心,通过与中国企业在炼化一体化、低碳技术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打造完整的石化产业价值链。未来将继续秉持以实现中国双碳、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提供低碳强度原油、共建研发中心(如新材料的研究运用),与中国伙伴携手合作,共创石化未来。

       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文明结合中化与沙特的长期合作实践指出,双方合作始于原油贸易,多年来已延伸至炼化、运输等多领域,泉州石化炼厂加工原料中大量采用沙特原油。他认为,中国炼化行业虽效率领先,但资源依赖度高、下游出口受全球贸易环境影响大;而沙特低碳强度原油为中国炼化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关键支撑,尤其在欧盟将实施CBAM的背景下,低碳原油能帮助中国出口产品降低碳关税成本。惠城环保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新功、中科诚毅公司董事长李苏安等企业代表则分享了废催化剂循环利用、废塑料化学循环、油煤混合炼制等创新技术,为石化产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多元化解决方案。

       此次中沙投资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凝聚了政、学、商三界的合作共识,更勾勒出中沙能源石化产业合作的清晰路径。从政策层面的战略对接,到学术层面的理论支撑,再到产业层面的实践探索,中沙双方正以建交35周年为新起点,超越传统能源贸易的局限,迈向全方位、高附加值、可持续的战略合作新阶段。在“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的指引下,中沙能源合作必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为两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