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筑牢安全防线,以实干担当守护民生福祉
今年汛期,绍兴市气候异常特征凸显,强对流天气频发、梅雨偏短偏少、台风“竹节草”单点影响偏重。
面对复杂汛情,全市上下坚决落实省防指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一个目标、四个宁可”理念为引领,压实责任、精准施策,圆满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
01、 高位统筹聚合力,拧紧责任链条 防汛工作,责任是根本。绍兴市始终把压实责任摆在首位,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是包保责任全域覆盖。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四级包保机制,动态调整防汛防台抗旱行政责任人、包保责任人2507名。台风“竹节草”生成后,通过浙政钉群提前叫应103个乡镇(街道)党政负责人,2.4万名防汛责任人迅速进入战备状态,2393名转移责任人全部打卡履职。 二是部门协同联动发力。市防指牵头抓总,水利部门明确山塘水库“三个责任人”2242人、修编预案685个;自然资源部门统筹“群测群防+地质队员+应急救援+应急测绘”四支队伍守牢地灾防线;建设部门巡查城镇房屋5004幢次,交通运输部门承办省级综合交通应急演练,综合执法、农业农村、文广旅游等部门各司其职,形成“条块联动、全域响应”的防御合力。

02、 精准防控筑防线,落实风险管控
坚持“关口前移、防患未然”,以全周期管理思维织密风险防控网络,实现“隐患早发现、问题早处置”。 一是全时段排查闭环整改。汛前组织3.03万人次排查风险点位2.03万处,整改隐患793条;汛中紧盯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检查点位超1万处,新增隐患1372处全部落实“发现—交办—整改—复核—销号”闭环;汛后及时复盘评估,梳理短板、优化举措,真正做到“打一仗、进一步”。 二是递进式预警直达基层。制定《绍兴市“递进式”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联动工作细则》,气象部门提前20分钟发布预警提示,应急部门联合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会商;建立乡镇(街道)党政负责人预警叫应浙政钉群,全年发布各类气象预警1016条,向基层防汛责任人发布预警信息266万条,覆盖群众1100万人次,确保预警信息“不遗漏、无延迟”。 三是梯次化转移保障安全。严格落实“三提前、三必须”“快转慢回”要求,台风“竹节草”影响期间,累计转移群众10303人,1800多个避灾安置场所做好开放准备,实现台风防御“人员零伤亡”,用“提前一步”换“安全一分”。

03、 硬核保障强支撑,夯实应急基础
聚焦“人、物、技”三要素,构建“多元化、模块化、智能化”应急保障体系,注入“硬核力量”。 一是队伍建设实现“全域覆盖”。建成“1+7”市级专业救援矩阵(新增供水、供电、通信等7支专业突击队),103个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站全覆盖,组建村级抢险分队2000余支、3.3万人,形成“15分钟救援圈”,确保灾害发生时“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二是物资储备做到“有备无患”。对照省级标准储备应急物资1904万件、2810种,其中挖掘机443辆、排水泵3042台、卫星电话2292部,38个多灾易灾乡镇“三大件”“四小件”覆盖率达100%,为抢险救援提供坚实物资支撑。 三是数字赋能提升“处置效能”。升级防汛防台数字化平台,接入4000余处高频监控点位,开发“一键启动、全域响应”预案指挥模块,实现物资调拨、人员转移、风险态势“一屏统揽”,推动应急处置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转变。

04、 全民参与浓氛围,凝聚防御共识
坚持“宣教融合、以练为战”,推动防汛防台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凝聚“全民防、共同防”的强大共识。 一是宣传引导广覆盖。以“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开展知识问答、海报宣传、案例教育等活动;台汛期间在主流媒体开设专题,推送防御报道64篇,累计阅读量超100万次,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消除公众恐慌。 二是培训演练常态化。举办“入汛第一课”暨防汛防台业务培训会,组织2025年度“1833”联合指挥体系实战演练,全市累计开展培训216场、覆盖29528人次,演练267次、观摩3.4万人次,提升各级责任人实战能力。 三是技能竞赛促提升。先后举办基层应急消防能力比武竞赛、全市防汛防台技能大赛,7支代表队130余名选手通过理论测试、现场实操(含应急通信、人员转移等科目),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夯实基层防汛“最后一公里”能力。

下一步,绍兴市将继续贯彻省防指工作要求,以问题为导向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压实防汛责任、强化风险管控、优化信息报送、提升应急能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安全防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省防汛防台工作贡献更多绍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