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化学品安全协会欢迎您!

安全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动态安全文化

受限空间丨站着进去,躺着出来!你知道这里有多危险吗?

来源:班组安全 发布时间:2024/01/18

反应器、
塔、釜、槽、罐、
炉膛、锅筒、管道、
以及地下室、窨井、坑(池)、下水道
或其他封闭、半封闭场所,
它们进出口受限,通风不良
因此还有另一个“身份”——

受 限 空 间

01.png

       受限空间作业因空间狭小、通风不畅,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或易燃易爆气体积聚超标和缺氧危险,导致中毒、窒息、火灾、爆炸等事故。又因为作业面狭窄、作业环境复杂,还容易发生塌方、物料突然进入、触电、机械损伤等事故。


       Q:为什么这些石化企业生产中常见的设备设施,有时却是隐形的“杀手”,甚至会一连夺走数条生命?

       A:进出口受限,通风不良,可能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或缺氧等,对进入或探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可导致中毒、窒息、爆炸等事故,盲目施救更会导致伤亡扩大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在不同受限空间发生的事故案例:

01.gif

设施及场所1:反应器

       2015年5月13日,某石化公司承包商员工笪某进入2#苯酚丙酮装置催化反应器进行清理碱渣作业,在清理过程中中毒晕倒。在场设备员发现后进入反应器施救,也中毒晕倒。2人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作业人员在未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的情况下,进入含有氮气的氧化尾气催化反应器,窒息晕倒,在场设备员高某在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情况下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

设施及场所2:罐

       2015年10月29日,承包商的施工人员在某石油公司加油站进行清罐作业时,发生一起中毒窒息事故,造成1人死亡。

       事故原因:施工人员集体违章,在未进行油罐内可燃气体浓度、氧含量检测的情况下,只佩戴长期失检的空气呼吸器进入罐内实施清罐作业,作业过程中,因空气呼吸器导气软管与流量阀接口处断裂、脱落,而吸入高浓度油气,导致中毒窒息死亡。


设施及场所3:炉膛

       2021年3月24日,某化肥公司煤气化部净化装置变换单元三变炉检修后更换催化剂时,发生一起窒息事故,造成1人重伤。

       事故原因:一是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未经基层负责人签字批准即实施作业;二是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中未识别出催化剂氧化放热烫伤风险,未落实防催化剂氧化放热和防烫伤措施。导致作业人员进入空间温度47℃左右的变换炉内作业,佩戴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供气阀与面罩脱开,吸入高浓度氮气后窒息晕倒;脱落的供气阀及软管被高温催化剂烘烤熔化,气体泄漏,催化剂氧化升温,灼伤被困人员。

设施及场所4:坑(池)

       2013年7月25日,某公司承包商员工进行污水沉淀池清污作业。施工人员擅自下池,随即坠落池中;另外3人先后下去施救,均中毒昏迷、跌入水中。最终4人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作业人员违章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吸入高浓度硫化氢气体,导致中毒、淹溺死亡;后续人员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

Tips

这些生产中常见的受限空间

请务必警惕  

别让悲剧重演!


受限空间作业常见问题

       通过以上几起事故,暴露出在受限空间作业中一些常见问题如下:

       ★违章作业。受限空间作业未进行作业危害分析,未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安全措施不落实。如工艺处理不彻底,未进行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氧含量分析;作业时未佩戴便携式气体报警仪等。

       ★应急救援不当。作业现场未配备规定数量的空气呼吸器、供风式防护面具、救生绳等应急防护器具;发生事故后,在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施救。

受限空间作业风险安全提示

       ★进入受限空间必须办理作业许可证,涉及动火、临时用电、高处等作业时,必须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

02.png

       ★作业过程要实行全过程视频监控。对难以实施视频监控的作业场所,应在受限空间出入口设置视频监控。

       ★受限空间作业执行“三不进入”原则,即无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不进入、监护人不在场不进入、风险防控措施不落实不进入。

       ★受限空间作业应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严禁检测不合格进行作业。


03.jpg

       ★受限空间作业涉及无氧作业的,执行《中国石化无氧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发生人员中毒、窒息的紧急情况,抢救人员必须正确佩戴正压式呼吸防护装备和救生绳进入受限空间,严禁无防护救援,并至少有1人在受限空间外部负责联络工作。


04.png

再次提醒:

受限空间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

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警,

应急救援人员应当做好自身防护,

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

禁止盲目施救!

0.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