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海上石化“绿岛”
踏上舟岱跨海大桥,向西北侧海天相接之处望去,“海市蜃楼”般显现一片“钢铁丛林”,这便是位于鱼山岛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与石油化工等重工业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印象不同,置身于这片“钢铁丛林”,你只能听到炼化装置低沉的轰鸣,却闻不到丝毫异味,看不到半缕烟尘。日前,2023石油和化工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主题调研组来到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感受石化工业与绿色发展的有机结合,了解舟山打造国内石化基地绿色高质量发展标杆、建设海上石化“绿岛”之内核。
图为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一角。(靳雅洁 摄)
“三废”不出岛 保障过程绿色清洁
站在舟山绿色石化基地观景台上四下眺望,视线掠过脚下林立的塔桥与管线,远处就是波光粼粼的杭州湾,抬头即可见盘旋于头顶的雨燕,工业与自然,在这里仿佛达成了统一。
“当前,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产业项目总投资超2300亿元,其中环保总投入161.3亿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7%,处于国内同行最高水平。”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存璋如数家珍。石化基地在建设之初,就坚持“国际一流、绿色环保”理念,采用世界先进工艺路线和技术装备,确保“三废”近零排放。
其中,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对空气质量的保护尤为重视。厂区主要使用自产合成气、干气等脱硫清洁燃料,从根本上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同时,石化基地将特殊的超低氮燃烧技术引入常减压、连续重整和芳烃联合装置,乙烯裂解装置在全球首次采用了烟气脱硝处理技术。此外,基地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了9座大气监测站,构建了环境监测监控预警网络,从建设期就启动环境质量背景值监测。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基地建设运行未对周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自基地投产以来,舟山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国第三。
而在污水与固废处理方面,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亦是可圈可点。在污水处理方面,基地将含油污水、含盐废水及含氨氮废水分类进行专业处置,中水回用率可达70%以上,化工废液经焚烧处理后用于生产蒸汽补充管网消耗;一般固废采用部分焚烧、部分填埋处理,尽可能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原料不下地 实现资源吃干榨净
“我们这里虽然不产油,但每一吨上岛的油气都不会有‘下地’的机会。”被问及基地的原料来源时,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经理杜冬华如是说。
受地理条件所限,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炼化项目使用的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LNG)等原材料大都以海运或管输方式输送到基地。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也为了做到“减油增化”“少油多化”,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二期项目采用浆态床渣油加氢—油渣制氢—重金属回收组合工艺路线,每年从废渣中回收大量钒、镍等价值较高的金属资源,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降低基地危废的处置成本,形成循环经济绿色链条。
要吃干榨净的除了原料还有低温热资源。在能源系统优化方面,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程度高、规模效应大的优势,通过空间合理布局和能源梯级利用,炼油、乙烯、对二甲苯(PX)等生产装置能效水平优于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基地还构建了完善的余热回收系统,以采用炼化装置的低温位余热实施淡化的海水作为生产用水,其生产用水均来源于海水淡化。
同时,舟山绿色石化基地还开展了资源化协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研究,首次实现了对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高浓度二氧化碳的回收,并将其精制后作为碳酸二甲酯和聚碳酸酯装置的原料加以利用,协同削减碳排放。
打造高端产业链 绘就绿色发展蓝图
“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炼化项目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王存璋表示,在一期、二期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基础上,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正在利用现有资源延伸产业链发展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投资近千亿元重点推进高性能树脂、高端新材料等项目,计划2023年底陆续建成投产。
同时,地方政府正全力攻坚基地三期项目,将结合一、二期已有产业规模化优势,以发展高端化、差异化、低碳化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为方向往下游进一步延伸,减油增化,延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基地也将通过建设三期项目,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水平,创建石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样板区,加快打造国家级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据悉,“十四五”期间,舟山绿色石化基地还将开展水效、能效、碳效、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等多个专题研究,谋划推进零碳制氢、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等一批绿色低碳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以及污水“近零排放”、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回收与高价值利用项目等示范工程建设。未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将继续坚持“国际一流、绿色环保”的定位要求,打造我国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先行示范区、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引领区、石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样板区,最终形成国家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